《小猴子下山》教案
2016年01月27日 08:49
教學目標: 1、通過學習課文,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線。以讀為主線學習并積累 “又( )又( )” 形式的詞語,同時能夠正確區別“摘、扛、捧、抱、追”等表示動作的詞語。 2、通過學習,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,要專一,有始有終。 3、能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的朗讀課文,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。 4、學會看圖根據句式復述故事。 教學重點: 1、積累 “又( )又( )” 形式的詞語,同時能夠正確區別“摘、扛、捧、抱、追”等表示動作的詞語。 2、能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的朗讀課文,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。 教學難點: 1、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,要專一,有始有終。 2、學會看圖根據句式復述故事。 教學過程: 一、導入 大家喜歡猜謎語么?今天老師給大家猜個謎語吧?一物像人又像狗,爬桿上樹是能手,愛吃香蕉愛吃桃,家里沒有山里有。 ——(打一動物)(猴子)你是怎么猜出來的呢?沒錯,就是小猴子,一起來叫叫它吧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故事就叫——《小猴子下山》,讀課題。 二、自讀課文,說明要求。 1、第一遍大聲讀,標出自然段,遇到難讀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讀幾遍。 2、第二遍,讀給你的同桌聽。邊讀邊想: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,用“——”劃出來,小猴子看見了什么,用“~~”劃出來。 3、讀完課文,接下來,咱玩個游戲,老師這里準備了很多好東西,想請小朋友來選一選,哪些是小猴子下山的時候看到的好東西,如果這個好東西有,請把兩只手向上舉√,如果這個好東西沒有,請小朋友舉個 × ,會嗎? (出示多種植物,讓學生選擇小猴子所見到的好東西) 4、(出示各段課文),指名分段讀課文,讀得好的進行表揚,讀的不夠好的進行糾正。 三、學習課文 1、課文的主角就是猴子,(出示西瓜,猴子,兔子,玉米)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東西。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,再來到了哪里,看到了什么呢?再次讀一讀課文,回答問題。 2、指名回答問題 玉米地 → 一棵桃樹底下 → 一片瓜地 → 跑進樹林里 3、四段分四個組讀課文 4、小組合作討論:這些東西都長得怎么樣呢?從哪些詞語里面我們可以發現,它們確實是好東西?找出詞語。 反饋:玉米結得又大又多,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,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,小兔子蹦蹦跳跳的,真可愛。 5、又( )又( )訓練。 (1)、這些東西用這些詞語一讀就知道是好東西,不信來讀讀看:又大又多,又大又紅,又大又圓,蹦蹦跳跳的,真可愛。 兔子也可以用又( )又( )來說。【其他東西還可以用又( )又( )怎么說?】 (2)、請把這些詞語寫到書上的插圖邊上。 6、理解區分“摘、扛、捧、抱、追”等表示動作的詞語。 看到這么多好東西,小猴子心情怎么樣?那他就看一看?小猴子是怎么做的? 首先,走到一塊玉米地里,他看見玉米長得又大又多,是怎么做的?(掰 扛)這些都是表示動作的詞語,接下來看到的東西又是怎么做的呢,和同桌相互商量用圓圈圈出來。 【反饋】 桃子:摘 捧 扔西瓜:摘 抱 扔 兔子:追 這些動詞可以換過來說嗎?為什么?說說理由。 四、復述課文 這就是我們小猴子下山的故事,我們看著投影就能把這個故事講出來,我們一起來說一說這個故事吧。(師生共同復述課文) 五、課外延伸 有時候,我們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樣,總是有了這個就丟了那個,做一件事情不喜歡了,就放棄了,這樣子,我們就會像小猴子一樣,什么也得不到,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專一,有始有終。 但是,第二天,太陽照樣會升起來,小猴子又下山來了,第二天,小猴子下山,又會發生什么事情呢?小朋友下課以后可以討論討論。 板書: 小猴子下山 玉米 又大又多 桃子 又大又紅 西瓜 又大又圓 兔子 蹦蹦跳跳
【來源:中國華文教育網】
|
|